林清岳關鍵字:就學經歷:曾經轉讀四、五所學校,最後成為中輟生。19歲殺死父母23歲被執行死刑被警方押解命案現場時,「不下跪,不哭泣」。
最近,台灣社會因前任法務部長王清峰明白表示其主張廢除死刑立場,與逾七成的民意相違而黯然辭官。廢不廢死刑這話題,熱鬧了幾天。也因此,若干媒體也針對台灣過去發生的死刑案件做了回顧。有的討論刑場的神秘幽靈氣氛,有的討論殺人魔成因,有的則談論毫無悔意的死刑犯。
因為這熱鬧,我想起了林清岳弒親案。
該案發生於1998年十月,林清岳為了取財,夥同朋友聯合殺死自己的父母。
2001年該案三審定讞,2002年5月6日執行槍決。
林清岳犯案時年十九歲,得年二十三歲。
上週有天很巧,我剛好看到東森新聞在播放相關新聞,記者走訪若干人,大部分受訪者皆表達了「殘忍殺死父母,本來就該死」、「逆子」之類的負面資訊。唯二看到的不同觀點是黃明鎮牧師與一位女性法師的說法。
黃明鎮牧師說,他曾與林清岳在獄中聊天,林清岳告訴他,有次父子在家發生衝突,父親抓起他的頭往牆壁撞,撞得他眼冒金星。
女性法師則表示,林清岳很驚訝她願意關心他。
當我看到黃明鎮牧師淡淡陳述他在家中被父親抓著頭往牆壁撞,我感覺到很難過。這對父子之間還有親情存在嗎?他們之間的衝突有多久了?曾經有鄰里鄰居、里長、親友關切嗎?父子之間已然沒有愛,只有恨,雙方每天在一定的空間碰面,能不出事嗎?
我個人認為,這悲劇是林清岳十九年來成長歲月後,對其家庭、父母、社會,用生命所寫下的總結報告。
林清岳之所以會成為社會大眾眼中的「冷血殺人犯」,若諸君願意冷靜推敲其成長階段,我們會發現什麼?
他當嬰兒時,有一雙純潔的眼睛,爸爸媽媽都愛他。(問題:諸君若有機會去醫院嬰兒房看嬰兒,請問,您能夠確定哪一個嬰兒長大後會是殺人犯嗎?另一個問題是:請思考嬰兒變成殺人犯的養成過程。)
中學階段,他轉讀四五個學校,最後成為中輟生。問題:他在學校生活快樂嗎?成績如何?老師如何管教他?還是根本就「沒救了」?「問題學生不用教了」?
他在家中的遊蕩生活快樂嗎?他與父母的關係好嗎?
十九年的時間,這個家庭有了殺死父母親的兒子。這中間,有多少層層疊疊、點點滴滴的原因疊起這個悲劇?
林清岳犯下的案子,根據我國法律是死罪一條。讓我難過的不僅僅是三條人命的被剝奪,閱聽大眾在議論此命案的一面倒負面觀點,也讓我難過。
數說死行犯的過錯,可以懶於分析,疏於思考。反正怎麼罵都是一種情緒的抒發。「你看,這個人壞透了,本來就該死」、「殺父母本來就該死,這有什麼好討論的?(真的不值得討論嗎?還是沒想過呢?你得到的資訊是否足夠判斷他的家庭情況?)」或「死都死了,別談了」。
但是,一味地謾罵殺人犯,對我們共同居住的社會有幫助嗎?
我們是否可以想一想:如何減少殺人犯的「構成條件」?
2002年,不見容於台灣社會的林清岳被執行死刑了。
2010年3月,當台灣社會談到是否廢除死刑時,提到林清岳時,對其人的說法與2002 年沒有什麼不同。
請問台灣社會:我們從林清岳他家三條人命,得到了什麼教訓?
請想一想:
林清岳19歲殺父母。我們19歲時在做什麼?
林清岳得年23歲。我們23歲時在做什麼?
為什麼當大多數的19~23歲年輕人還在學校唸書、打工、談戀愛,林清岳卻犯下社會不能接受的犯行?
從林「清岳」到王「清峰」,我們對死刑議題思考過嗎?還是只是一陣莫名其妙?
以下附錄,是我在林清岳案發後投書給報社的舊稿。1998年當時,編輯並未採用。如今我將此稿抄錄,提供給關切死刑議題的讀者做參考。
恨意從何開始?--評林清岳弒親案
撰文:郭雅惠,文字工作者內文:
社會新聞中,有許多案件當事人付出寶貴的生命,可惜的是,這些付出寶貴性命的案件,往往只是在媒體上喧騰一時,過幾天,閱聽人的注意力會被其他更聳動、更髮指的案件所取代。究竟,這些血淋淋的命案,能否帶給社會大眾活生生的教訓呢?
以林清岳弒父母的案件為例,媒體的報導並沒有提供足夠的「真相」來說明林清岳的作案動機。
林清岳沒有說明他與父母的親子互動關係如何?他對父母親的恨意始於何處?當他被押解到命案現場時「不下跪,不哭泣」,相較於百名圍觀鄉親的怒罵、搥打,其冷漠與卡繆筆下的「異鄉人」雷同,該故事主人翁對母親的身故沒有哀悼,引起鄰人一致的憤怒、反感。
就命案內容來說,此命案根本是個草率為之的命案,談不上「A計畫」。儘管林清岳供稱,策劃殺父母已有一年時間,卻連引爆瓦斯也引爆不成。
有意思的是,命案發生不久,林清岳行蹤成謎時,鄉人的直覺反應是--林清岳涉嫌重大。可見,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林清岳與父母相處情形「不甚好」的印象,鄉親們應該事略有所知。
另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是,林清岳計畫花用父母親的奠儀,並決定讓父母親離世的日子提早。此類覬覦,為社會大眾痛批「冷血」,但是,林與朋友們討論籌錢的口氣,彷彿是在談論「陌生人的死亡與奠儀」,為什麼親子關係會變成宛如陌生人?
林清岳被捕後,社會各界莫不痛責為「逆子」、「覬覦父母財產的不孝子」。從媒體報導中可得知,身為獨子的林清岳,父母親甚為疼愛,並為愛子購買了名貴跑車。但是,林清岳卻供稱恨父母親「管教太嚴」。從鄉親口中的「備受疼愛」到「管教太嚴」,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
從林清岳的就學經歷看,他曾經轉讀了四五所學校,最後仍然成為中輟生,與一群經歷相近似的青年遊蕩度日,準備入伍。這個沒有學校願意收的中輟生,對自己的人生會如何盤算呢?
恐怕,任何事情都可以草草了之,學業如此,作案如此,父母的生命如此,自己的生命也是隨隨便便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