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我國任何一項文學獎項,徵收得到的稿件必然有一百件左右、或高於一百件。這是常態。
文學獎是一種「專業認証」的做法,不過,也並非成為「作家」唯一的方法。
直攻名山、大打出手,成名在望,是一種做法。
另一種「比較不刺激」的做法是:保持寫作習慣、慢慢寫、慢慢投稿、或發表在自媒體。
作家林良在八十歲時,曾和敝人我簡短談了一會兒文學獎,畢竟,林良爺爺曾經擔任不止一次的國內文學獎決賽評審,他的看法;究竟為何呢?
林良認為,並不是每個寫作者,其天性、個性都適合以「參加文學獎」的一個路徑、通道,而成為作家。
尤其是長篇小說類文學比賽,比賽選手可能花費了數年時間;寫了二十萬字的故事,但是落選。這樣子的挫折、灰心,年輕選手自己必須做好心理準備:落選是常態,得奬是偶然。
林良老師與個人我的談話,是在他八十歲時、在台北市重慶南路一家丹堤咖啡館的對談。訪談內文發表於<禪天下>雜誌。
由於林良老師已經辭世,故,本文文責由本人負起全責。
附筆:观摩其他藝術行業的比賽,也可看見類似文學獎的狀況。
僧多粥少、鯉魚躍龍門,打鬥之激烈,神似拳擊比賽。有時候一拳擊中眼睛,真的會應聲倒在台上,回不過神、站不起身。
例如:音樂圈裡的鋼琴比賽、大提琴比賽、聲樂比賽,全部都是比狠的。聲樂比賽,一開口就是驟死,二話不說、無情就是大有情。
大提琴界,當然有比賽。但是,並非每個大提琴Solo,一定是國際大賽得主俱樂部。
落選名家、與得奬名家;同行之間是否認識呢?----當然認識。真積力、久則入,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。
是故,多笑笑,少煩惱。
一日大笑三聲,唐伯虎點著了石榴秋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