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6月20日 星期五

向失意者致意--從電影<浮華陷阱>談起

俗諺: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。
多想一二。——張忠謀先生

近日去看了茱莉安摩爾(Julianne Moore)主演的「浮華陷阱」(Savage Grace),感慨良多。這是一部好片子。

該片的「本事」宣傳寫道:「想要作貴婦,你打算付出多少代價?」其實,此片不僅只是描述貴婦的生活面貌,更為根本的是,此片是在敘述一位「差一點當上電影明星」的美女,一步步走上自我毀滅的道路。

片子一開始,女主角抱著天使般的嬰兒兒子,打電話幫丈夫約見上流人物參加派對。她的丈夫來自名門之後,經濟情況無虞,並不在乎這些上流派對沾親帶故的事。但是女主角就是渴望參加,丈夫也只好一起去了。


高聲談笑.無法拉攏關係
女主角在派對中高聲吃喝談笑,似在引人矚目。究其實,她一直渴望受到矚目與尊敬。

她的家中入口處,有個放置名片的藤藍,擺放著上流階層人士的名片。其中,擺在最上面的一張是某阿拉伯親王的名片。不過,名片畢竟是名片,名片不一定表示有真實的關係。

片中還有一幕描述著,舉家遷居法國的女主人,要求讀小學的兒子在法國客人面前朗誦法文書籍,作為家庭派對的結束壓軸。兒子似乎被該書的難度難住了,一時反應不過來,法國客人緩頰說時間不早了、明天有行程必須趕早等等,感謝女主角的安排。結果,這位感覺「沒有受到應有尊重」的女主角當場發飆,把整個場面全砸了,尷尬的法國客人落荒而逃。兒子與父親也倍感不安。

總之,這片子一步步走向荒涼、胡亂,兒子成為有男同志傾向的人,丈夫也因為與女主角各種不理性與胡亂臆測行為而分居了。


演不成電影.只好演人生
丈夫有一次對兒子說:「你媽媽年輕時差點成為電影明星,這麼多年後,她到現在還在演。」

妙的是,電影並沒有解釋為什麼女主角「差一點」沒有成為電影明星,也許是電影圈競爭激烈、她本人演技或EQ不夠好、或者,她的個性太容易過度反應,把自己原有的機會全砸了。

女主角曾經試圖振作,以作畫怡情養性,但是,她太悲哀孤獨了,一方面又不能夠接受兒子有男同志的傾向,她曾經畫了一幅「慈母抱著天使般嬰兒」的畫,又因為失落狂暴的情緒,把畫給毀了。

(西洋電影中,似乎失意的作畫者不少。尼可拉斯凱吉主演的「軍火之王」,他還為妻子的畫作秘密高價購畫呢!)

此片的最後,女主角和她的最少數好友商議著開小型畫展的事。之後她為了「糾正」兒子的性傾向,和兒子做愛。最後被兒子一刀捅死。

「浮華陷阱」片尾,字幕告訴讀者,這是真正改編自發生在西方社會的社會案件。片中這位弒母的兒子,因為精神分裂入監,之後減刑出獄、與外祖母一同生活。

後來他又因為與外祖母爭吵、持刀傷害了外祖母,這位對許多事情認同錯亂的兒子再度坐牢。最後,他在監獄中自殺身亡,被發現死亡時,頭部套著塑膠袋,死意甚堅。


維持身心和諧.需要專業協助
我個人認為,這個故事的女主角並不是愛慕虛榮的人,她只是想要過著上流社會生活,被人尊敬、肯定、愛戴。即使她作不成電影明星,她還是值得被肯定的。

人都有被肯定的需求,只是,當人際關係發生挫折時,她最應該作的事:是去尋求身心科醫師、精神科醫師的協助,而非獨自面對悲憤失落。

其實,這片中女主角是「提著燈籠找光明」。從「差一點成為電影明星」、曾經有過和樂的家庭生活、高調參加派對、亂吼亂罵嚇跑親友丈夫,最後被她所稱的「天使般的兒子」給殺死了。

另一方面,我也感謝茱莉安摩爾為天下失意人演出這部戲。人生憂多樂少,茱莉安摩爾她願意為「作不成電影明星」的失意者作詮釋,用心良多。

沒有留言: